11月4日晚,在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长安校区体育馆,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单霁翔为该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传承·融合·新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的精彩讲座,观众席上时时掀起掌声。这是2006年受聘该校博士生导师以来14年间,单霁翔第10次莅临该校作学术报告。
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王亚杰在致欢迎辞中说,西大人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一代又一代西大考古人与全国考古学人一道,从层层叠叠的时光尘埃中矢志探寻、发掘、抢救和保护厚重的历史文化,把考古研究的篇章执着地写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面向未来,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将继续秉承初心,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与故宫博物院等同仁一道,共同传承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宝库,让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更加自信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单霁翔深情回顾了十余年来与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合作交流的难忘瞬间。他说,“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是著名的高等院校,充满文化情怀,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线人才,从学校走出的历届毕业生们也在各条战线上肯干实干,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结合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从国土胜境、城市新境、建筑情境、艺文心境、创意画境等五个方面,系统解读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多维度纵深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文化遗产资源的多种利用空间。
“让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
单霁翔在演讲中,以故宫博物院的创新发展为主线,围绕公共服务、文物修复、文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等内容,运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取得的宝贵经验,阐释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
单霁翔认为,“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就是好的文物保护。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保持健康的状态,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时,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好的博物馆是要不断研究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不断深挖藏品的内涵,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练出强大的文化力量。不断举办好的展览和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他们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去才会流连忘返。
报告中,单霁翔讲述了自己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致力于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的系列举措,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正是“让文物有尊严地存在”这样的理念下,故宫打开了一扇扇封闭多年的宫门,整理、保护了一件件尘土满面的文物——沉睡多年的兵马俑在展柜中神采奕奕地站立;千里江山图终于“重见天日”,青山绿水汇聚午门,尽显风采;宫廷戏楼也不再是无人前往的空落地区,而是搭起戏台,演绎中国传统戏曲,让经典在紫禁城中回荡……紫禁城过去只开放30%,如今已经开放80%。
春季牡丹、秋季菊花、瓷器家具、绘画书法,通过不同的主题,让一件件文物“活”起来,让不同时代的文物在同一展览中不期而遇,完成历史的对话,用各自独特丰富的魅力吸引观众。“博物馆建设中,今天越来越追求地域文化,追求我们对民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单霁翔强调,对于博物馆来说,让文物“活”起来,一是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每次展览,故宫团队会一起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纹绣、图录、书画、团扇、丝巾等各类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与亿万民众“零距离”接触,实现文物的创新价值。
“打破‘千城一面’,尊重城市文化,挖掘城市特色”
单霁翔谈到,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千城一面”的问题,丢失了本该有的传统与特色,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现代塔楼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标准照,很多城市的公共建筑看不出地域文化,很多城市开始建设大广场、大绿地、大水面,但是关键是缺少人文关怀。
他认为,今天,要研究每个城市的特色,每个城市有不同的文化景观,不应该千篇一律,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应该顺应这种文化景观的特色,突出他们的特色。城市的魅力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园林、山水、宗教等各类景观,白墙灰瓦的苏州、中西合璧的青岛、历史悠久的西安……如何将这些融入现代生活,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历史积淀和文化交流赋予西安这座城市一种特殊气质,西安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气象。他深情回忆起当年西安大明宫遗址改造项目建设。有3.5个紫禁城大的大明宫遗址,上面压了10万老百姓,3350万平米的棚户区和房子。为保护文化遗产,西安市政府下决心,大规模的拆迁,建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10万老百姓生活也随之得到改善,考古工作和古建筑研究的成果也得以展现,发展了城市经济,更让城市文化得到了彰显。
谈及福州的三坊七巷,他用“乡愁”二字描绘了传统历史街区寄托给人们的感情。划定保护地带、有机修缮、微循环保护、对重点院落进行修复,使它们成为参观者流连忘返的地方。他说,“在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保留生态博物馆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竹海、茶园、村寨文化都书写着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融合中描绘了城市‘新生’的卷卷画作。”他以百年首钢的改造为范本,解读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是21世纪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他强调,要让城市遗址有尊严,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建筑应该担负起文化责任。
故宫实现了“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目标
单霁翔说,在2013年,故宫喊出了“要把一个壮伟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2020年是紫禁城600岁生日,我们实现了目标。通过清理文物、梳理典籍、修缮房屋、整治环境,打扫故宫370间房子,从“对杂草宣战”到污水截流、房屋搬迁,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时,故宫迎来了“新生”。“如今,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侵入到文化景观里的外在建筑。”
通过三年的环境整治,故宫9371间房子间间干干净净,带来了每年10个百分点的扩大开发。通过室外的修缮整治,今天成为观众非常喜欢的花园,春天展示牡丹,秋天展示菊花。17种穿越河道和红墙的市政管线管道,通过在地下8米到14米的地方,通过盾构的形式躲过文化层两个断面的共同沟延伸几公里,终于把所有的管线全部入地。
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展览,数字屏风、3D织绣、虚拟现实剧场,7部VR景观、互动式艺术展演、开放式公众教育等手段革新了文物展览方式,推动数字故宫社区,丰富公众文化服务,是故宫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与凤凰卫视举办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814个人物,29条大船,柳树河水全都动起来,人们在茶馆里体验民俗,故宫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单霁翔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死看硬守’,而是让文物重回人类社会生活。当祖国大地,5000多座博物馆资源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时,深化文化资源,凝练文化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活动,在良好循环中让文化不断衍生,人们才会真正爱护文化遗产。”
“人工智能走进文化传播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在昨晚讲座之后,针对学生提出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文物的‘新生’有哪些作用?”“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单霁翔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人工智能走进文化传播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随着5G手段的介入,智能游览使得文物藏品及古建筑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欣赏,不单会影响文化传播的质量,更能全面立体的展现文物魅力。
针对文旅融合问题,他指出,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建设,如何把他们能够妥善地保护,保护他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把它们妥善地保护,传承下去,让历史的链条不能断裂才是当下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给了我们世代传承性、公众参与性两个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理念。
世代传承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城市都不能利用现实的优势,随意地布置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而公众参与性就是,今天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已经涉及千家万户,不再是政府的专利,不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因此,要给予普通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这样才能形成更广泛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力量,文化遗产才能在更大的范围、更深层的意义上得到保护。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通讯员魏梦鸽
图:韩 宏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何连弟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jjl/20201105/37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