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生物多样性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自然环保意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科技馆主办的“公众自然科普及宣传教育项目启动仪式暨第212期上海科普大讲坛”活动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见证了启动仪式,并聆听了乐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李保国教授题为《从金丝猴社会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普讲座。李保国告诉听众,金丝猴社群是松散的母系社会,与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相仿。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委共同指导,并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支持。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表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近年来积极推进生态领域的科普教育和科学探索。昨天启动的公众自然科普及宣传教育项目,希望以“城市重构自然”为理念,凝聚更广泛的力量,营造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实现生态美景永驻国际大都市,推动自然科普及宣传教育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启动仪式结束后,动物学家李保国教授为听众讲解了生物多样性问题以及金丝猴研究成果。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理事缪文靖为他颁发了荣誉奖杯。
据介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然而,环境变化导致全球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物种灭绝速度正在加快。我国也面临着生态安全和物种灭绝的严峻挑战,《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显示,26.4%的哺乳动物、43.1%的两栖动物、29.7%的爬行动物、20.4%鱼类和10.6%的鸟类受到生存威胁。过去100年来,在中国灭绝的脊椎动物有26种,受胁脊椎动物数量为1050种。
“面对这个挑战面前,我们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要开展旗舰物种的研究。”李保国说,作为旗舰物种的秦岭金丝猴,是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好秦岭金丝猴,也就保护了在其环境下生存的其他动物物种,以及秦岭的整个生态系统。
科普讲座中,他还分享了他和同事们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为灵长类动物,金丝猴接近动物进化树的顶层,具有典型的社会系统,能够维持社群稳定,适应环境变化。金丝猴是如何在严寒的冬季生存,如何维持大群稳定生活的呢?李保国带领团队在野外艰苦跟踪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生态行为学研究,逐步揭示了金丝猴通过特殊营养补偿和能量收支调控来适应寒冷冬季的秘密,并发现它们有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处于松散的母系社会——雌性间有一定亲缘关系,但不形成联盟;雄性与所有成年雌性保持交配关系;雄性性吸引与雌性亲缘关系是维持社群稳定的基础。他们还提出了川金丝猴四层社群组成结构,从大到小分别是社群、分队、小群和个体。
近年来,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个体识别技术,为野外金丝猴建立了详细的身份档案。这个档案依据金丝猴体形、颜色、身体特征(如头顶斑纹、伤疤、尾巴特征、身体残疾、嘴角瘤等)和行为特征等,辅以RFID(电子标签)皮下注射模块,进行个体的识别和命名,为灵长类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通过观察和实验,科研人员还发现人类的经济行为也存在于金丝猴社群中。它们经常互相理毛,一只猴子为对方提供理毛服务的持续时间越长,另一只猴子为其理毛作为“回报”的概率越高。这种带有交易性质的互利行为,为我们研究人类早期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23560822195123651&item_id=42356082219512365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2474241431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3cb9f8cf-98d2-4fde-8e13-8c0d939bbd35_1724762763899&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